系统推进“光伏+天冬”融合发展 “农光互补”拓宽生态经济新路径

枯川 2025-11-04 阅读:9 评论:0
10月30日,由贵州省民间中医中草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核汇能贵州公司、贵州省农科院品质资源所、贵州三草谷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中药材赋能光伏”一体化生产技术研讨与现场观摩活动,在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潮水村举办。40余位有关部门、企业...
10月30日,由贵州省民间中医中草药发展促进会主办,中核汇能贵州公司、贵州省农科院品质资源所、贵州三草谷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中药材赋能光伏”一体化生产技术研讨与现场观摩活动,在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潮水村举办。
40余位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实地考察了位于潮水村的贵州三草谷息烽县中药材产业基地,对项目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共同研讨探索“光伏+中药材”绿色发展新路径。  
贵州三草谷息烽县中药材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天门冬种质资源圃、天门冬种苗繁育、天门冬示范种植三大区域板块,总体规划500亩,现已发展约200亩核心示范区,包括种质资源圃3亩、种苗繁育82亩、示范种植115亩。
参会人员参观贵州三草谷息烽县中药材产业基地。
我省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全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通过《贵州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做优做强大宗特色中药材”的发展目标,为“光伏+天冬”(即中草药材“天门冬”)创新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省农业科学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中药材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海介绍,“中药材赋能光伏”立足贵州省“十四五”能源规划与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交汇点,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创新提出“光伏+天冬”农光互补发展新模式。充分顺应天冬“喜阴耐阴”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利用光伏矩阵形成“黄金遮阴”微域气候,在喀斯特土地上同步实现“清洁发电、道地种植、生态修复”三重目标,将原先的生态制约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面对全国天冬市场长期存在的供应缺口及其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后打开的巨大市场空间,该模式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潜力。据测算,在光伏板下种植天冬,每亩鲜品产量可达6000斤以上,收益约6万元,叠加光伏发电收入,土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天冬鲜品。
作为科研支撑单位,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已系统开展天冬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光环境调控实验和智能灌溉系统研发,并着手制定《光伏板下天冬生产技术规程》,以科技力量推动“光伏+天冬”从生态设想迈向标准化、可复制的示范体系。该所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跨界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贵州能源转型、中药材产业升级与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研讨会现场。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唐成林表示,将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罗春林介绍,贵州有100万亩农光互补土地,要大力发展“光伏+中药材”技术研究,通过板上清洁发电、板下种植药材的生产模式,有效促进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生态修复与农民增收,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
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张艳燕指出,将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做强大品种、做优大品牌、做好大健康,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刘利亚强调,将支持中医药与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医药产业体系,为健康贵州建设贡献力量。
中核汇能贵州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代表陈金华表示,企业将充分发挥在光伏项目建设与运营方面的经验优势,全力推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协同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本次“中药材赋能光伏”活动主持人,省政协原副主席、贵州省民间中医中草药发展促进会会长左定超充分评价了“光伏+中药材”模式。他说,这是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举措,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与道地药材培育的有机统一。
左定超表示,要以天门冬为突破口,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医药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等关键环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将天门冬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协同发力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精准扶持,共同推动天门冬等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注重品牌建设,讲好“黔药”故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贵州三草谷息烽县中药材产业基地的苗圃。
左定超强调,各部门要协同发力,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共同推动天门冬等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讲好“黔药”故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光伏+天冬”创新模式从探索实践迈向系统推进的新阶段。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产业协同的多方合力,贵州正在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全国农光互补产业发展提供“贵州经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版权声明

风光电知识网(www.fengguangdian.com)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风电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

    风电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
    在山东东营,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并网发电;在广西北海,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系统示范应用工程项目完成组装,成为全球已安装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系统装备……2025年,我国风电产业创新成果涌现,风机装备向更大叶轮直径或机组容量加速迈进。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味追求更大叶轮直径或机组容量,已难以适应市场新变化。随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导向转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这意味着,风电项目发电不再享受全额“保底”收购...
  • 国内风电需求基本盘稳固 出海从产品出口转为深度属地化布局

    国内风电需求基本盘稳固 出海从产品出口转为深度属地化布局
    开源证券发布研报称,国内风电需求基本盘稳固,10月《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国内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0GW,其中海风年新增不低于15GW,“十五五”期间国内风电装机规模有望再上台阶。出海方面,国内风机企业正在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为深度的属地化布局,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7家整机商合计中标海外订单19.28GW再创新高,海外订单单价更高、盈利能力更好,随着海外订单进入集中交付期,将直接驱动整机环节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推荐大金重工(002487.SZ)。开源证...
  • 风电巨头太原重工戴帽ST,七年造假案惊醒行业

    风电巨头太原重工戴帽ST,七年造假案惊醒行业
    太原重工因七年风电项目财务造假被重罚1695万元并戴帽ST,敲响行业合规警钟。一份高达1695万元的罚单,不仅掀开了太原重工延续多年的财务造假案,更折射出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期被掩盖的合规隐患。风电产业的“数字游戏”正在迎来监管的强力清算。10月31日,太原重工披露收到山西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长期通过风电项目虚构财务数据,公司与十余名高管被处以合计1695万元罚款,多名时任高管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其中,时任总经理范卫民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成为今年资本市场又一记重拳。...
  • 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 中国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实证合作正式启动

    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 中国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实证合作正式启动
    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中国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实证合作当日正式宣布启动。“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中方执行单位负责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易跃春在论坛上指出,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是中国和东盟共同发展主题。双方都制定了能源转型与降碳减排目标,战略方向一致,推进步伐坚定。当天发布的《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近期工作重点,易跃春表示,东...
  • 突破11亿千瓦!中国光伏装机量十年激增56倍,年均增速高达44%

    突破11亿千瓦!中国光伏装机量十年激增56倍,年均增速高达44%
    11月3日,“光伏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交流会于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共同编写的《十亿千瓦,向光而行——2025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彪 摄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正值《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与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效备受关注,特别是光伏产业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年间实现惊人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数据表明,20...
标签列表